郭沫若作为近代文豪,死后为何没葬入八宝山,反而埋在荒山大寨?

发布日期:2022-07-30 13:42    点击次数:54

引言

中国历史悠久,有着璀璨的文明。圣人先贤,文人武将,是文明的精华所在,是历史的精髓所在。武将保境安民,护一方百姓安宁。文人挥笔传情,针砭时弊,为盛世之治殚精竭虑,为后世传扬精神。文人风骨,后世读来,依然荡气回肠。“是以怡怅述情,必始乎风;沉吟铺辞,莫先於骨。故辞之待骨,如体之树骸;情之含风,犹形之包气。结言端直,则文骨成焉;意气骏爽,则文风清焉。” ,《文心雕龙·风骨》详尽叙述了文人的风骨与气节,文可见人,文风即人品。

01

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 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郑板桥先生所作的《竹石》,至今读来,其中气节仍然令人折服。

古来文人,青史留名的,或桀骜不驯,或洒脱豪放,或宁折不弯,或天下为先。

▲郑板桥画像

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奋进者。他一生成绩卓著,醉心于历史剧本写作,也是以笔触影响了一代人,为国家留下了精神财富。

他的所言所行值得葬入八宝山公墓,但他最终却被葬在一处山野大寨。他就是近代文豪郭沫若。

郭沫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农家庭,但自小就彰显出了卓越的才能,表现出了创作天赋。受过高等教育,认可民主思想, 现代灯具他决定到日本留学,了解了民主中的日本人生活,

回到祖国,看到了国人的无知与愚钝,仿效鲁迅,他也弃医从文,以笔为枪,直击封建,为黎明前的曙光而奋斗。

▲郭沫若蜡像

随着时间的推进,郭沫若的文学风格更显纯熟,新文化运动时期,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,更是奠定了他的中国新诗创始人的地位,最为经典的就是《女神》,满载他对新时代的希冀和满腔的奋斗热血。后来,他创作历史戏剧《屈原》,由此,名气比之前更盛,企业文化可谓是一举成名天下知。

▲《屈原》话剧剧照

在作品为天下人所知时,人们开始质疑他的人品,原因是郭沫若曾娶过三任妻子,最终都是惨淡收场。所以,他在文坛也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。但所谓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,旁人八卦舆论即可,其中滋味,也只有当事人才知晓。

02

郭沫若后来加入了革命的洪流,跻身政治领域,在政治和文学间游刃有余,一边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,一边研究马克思主义,有力推动了唯物史观在我国的传播。

就在这段为国为民的奋进历程中,他创作了《甲骨文合集》,让我们可以领悟甲骨文的精妙奥义。他真正做到了学贯古今,和历史对话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。

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在八宝山护国寺的旧址上修建起来的,现在是我国最著名的公墓。可以入葬八宝山的人皆是于国家、于人民有杰出贡献的志士。郭沫若先生的一生所为,足以获得葬于八宝山的尊荣,不过,他心心念念的是山村大寨,是心之所向。

▲八宝山革命公墓外景

03

1965年,党和中央发起了建设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口号,当时作为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积极响应,带着科学家们深入山西大寨,他欣赏村民的艰苦奋斗、简单朴素的精神,将一穷二白的山寨,打造成了生机勃勃的山村。

村民还坚持“三不要”与“三不减”也就是不要国家救济款、不要国家救济粮、不要国家救济物与“不减社员的分配粮、不减集体的公积粮、不减国家的销售粮”,给郭沫若的心里留下了永久的震撼。

也许正是因为这段和人民共同生活的经历,感念于山寨村民的质朴与自立,郭沫若先生才希望在死后可以回归大寨,和村民同在

。最后,他如愿被葬在了靠近大寨的虎头山,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寨乡村。

▲郭沫若墓

人生在世,谁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,凡夫俗子谁人不求生前身后名,郭沫若显然对此并不在意。怀念大山,回到大山,长眠于山寨,这样的结局,或许是在踏上这片热土,感受到村民的热情与勤恳之时,便已奠定的结局。或许,可以和质朴勤劳的人民同在一处,才是郭沫若先生的心之所向。

结语

生前虚名,身后浮云。前人功过,自有后人评说。行事不应畏首畏尾,前瞻后顾,自当无愧于天地,无愧于内心,这才是文人的风骨,这才是大丈夫应有的气节。

参考资料:

《文心雕龙·风骨》

《竹石》



栏目分类



Powered by 重庆递乐搬家服务有限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站群系统 © 2013-2022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